【音院】村歌聚人心,所唱皆人民 ——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党日活动案例

时间:2021-11-27浏览:14设置

村歌聚人心,所唱皆人民

 ——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党日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以优秀作品凝聚人心、鼓舞人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足迹,以及音乐学院“乐说新时代”暑期寻访活动,通过收集新农村村歌等一系列展现新时代美丽浙江的特色歌曲,深刻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样本,让音院学子在音乐中唱响新生活、畅想新时代,激发为共同富裕献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文艺观”、中国文联十一大指示精神,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浙江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村歌聚人心,所唱皆人民”主题党日活动,激励支部成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广泛开展村歌收集、创作、传唱活动,让村歌更好地走进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润物无声中陶冶人民情操,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以实际行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三、活动主题与思路

主题:村歌聚人心,所唱皆人民。

思路:

访基地,赓续传承“悟”新知。支部成员通过寻访衢州江山市大陈村红军纪念馆,学习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了解红军历经烽火的峥嵘岁月,以史为鉴,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学习并传承好宝贵的精神“家谱”。

研“法宝”,踔厉奋发“获”新思。中国村歌发祥地大陈村依靠村歌的力量成为江山市第一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精品村,荣获全国村歌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支部成员采访大陈村村支书,总结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的经验模式。

践初心,臻于至善“谱”新篇。支部组建开展“人民就是江山”专场文艺演出,将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中去,积极展现音院学子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升村民精神风貌的责任与担当。

四、活动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全体党员

五、活动时间

20228

六、具体组织及实施过程

(一)访基地,赓续传承“悟”新知

1、聆听红色故事,感悟如磐初心

支部成员走进大陈红军纪念馆,共同聆听了红军战士锲而不舍、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瞻仰了纪念馆内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革命文物,追忆那段艰苦岁月,探寻红军不屈不挠的血性密码。支部成员在现场接受了一次绘声绘色的红色教育,认真聆听了一堂由当地老党员带来的以“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党课,接受了理想信念的洗礼,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以及走好新时代的奋进征程路的决心。

2、回溯善治历程,体悟大陈蝶变

支部成员走访大陈村村民,聆听大陈村蝶变故事,感受在“中国村歌发祥地”用村歌治村方式“唱”出的好村风。支部成员了解到文化的力量是最深沉的力量,村歌是联系民心的“家歌”,大陈村坚持“管村先管人,治村先治心”的原则,让“村歌”成为大陈村治村的“法宝”。

3、重踏先辈足迹,领略美丽乡村

支部成员走进大陈村幸福乡村馆,在乡村陈列馆的记录中学习优秀党员新农村带头人汪衍君的担当与拼搏,正是汪衍君紧抓“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的改革机遇,让破旧的大陈改头换面,成为了全国最美村庄。大陈村每年初一都要拍摄一张名为《全村富》的“全村福”,从“全村福”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二)研“法宝”,踔厉奋发“获”新思

1、致敬创作初心,增强文化认同

支部成员开展以“共话大陈,传承历史”为主题的访谈活动,邀请大陈村村支书、大陈村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词曲作者汪衍君讲述初心故事与创作经过,以讲故事、听村歌、学谱例的方式,加深对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情感理解,唱响乡风文明的新篇章。

2、沉浸村戏舞台,收获精神启迪

支部集体观看沉浸式村歌剧《大陈见面》,了解汪氏先人的故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主旋律相结合,感悟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伟大力量。不同于传统的舞台剧,《大陈见面》把演出地点搬进了传统宗祠里,参演的演员多是当地村民,讲述的也是村里的故事,质朴的故事背后传递的核心是千百年传承不绝的孝文化,可以说这出戏真正体现了乡村文艺的振兴。

3、深化“艺术乡建”,传承文化记忆

支部成员学唱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在情深意切的歌声中深刻感悟作为文艺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创作一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支部成员通过对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教唱,加强孩童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意识,为光辉历史的讲述、红色基因的传承埋下种子。

(三)践初心,臻于至善“谱”新篇

1、打造主题党课,凝练寻访成果

支部成员将寻访成果打造成形式新颖生动、互动性强的沉浸式寻访主题党课,进一步挖掘凝练寻访成果。支部开展调研报告征集活动,立足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拓展红色寻访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将寻访过程中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汇报。

2、编创民间曲艺,提供精神动力

支部成员编创民间曲艺三句半《乐说新时代》,十分“接地气”地展示寻访成果,将方言、浙江精神、寻访成果融入三句半的表演形式中,通俗易懂,为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开展文艺演出,走进人民内心

支部开展“人民就是江山”专场文艺演出,将大陈村文化具象化、可视化,将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打通“凝聚群众、以文化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裕,推进基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幸福感,促成“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实质性转变。

七、活动特色

形式多样,学史力行践初心。支部立足实际,积极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活动:一是红色基地学党史;二是寻访村落感党史;三是交流互动悟党史;四是情景再现释党史。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与时俱进,村歌赋能悟发展。支部成员深入走访大陈村,采访大陈村村书记,通过寻访大陈村村歌,了解大陈村“村歌治村”之成就,弘扬大陈村村落文化,总结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的经验模式。

知行合一,走深走实明方向。支部组建开展“人民就是江山”专场文艺演出,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

八、主要成效

1、朝经暮史,悟红色文化

支部成员走访大陈村红色基地,寻访红色印记。不断查阅文献资料,追寻革命先驱的历史踪影,领会村落文化强大力量,共撰写寻访实录5万余字,凝练微党课10堂,调研报告16篇,学习成果显著。

2、履践致远,扬淳朴民风

学院成立“新时代村歌艺术赋能中国乡村振兴研究”调研组,支部成员走访与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195个乡村,基于大量调研成果,总结村歌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性路径,从而推动农村精神共富局面的实现。

3、薪火相传,守文艺初心

支部组织开展“人民就是江山”专场文艺演出,排练时长约300个小时,演出总时长约200小时,观看人数超8000余人。支部成员发挥本专业的独特优势,恪守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为群众带来更多、更好、更新的文艺作品,以优秀的作品提升新时代乡村文明程度。

九、反思总结

新时代的音乐创作,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化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本支部开展“村歌聚人心,所唱皆人民”主题党日活动,根据方案实施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

调研实践还需继续深入。在村歌调研中,存在规划设计不具体,资料收集不全面的问题。导致调研实践超出预计时间,为此,支部计划让调研成为常态化,和指定村镇保持紧密联系,实时关注村镇动态,了解其艺术赋能的最新举措,以保证调研报告的可靠性。

创作能力有待继续提升。用文艺形式改善老百姓精神风貌需要更多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本支部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培养和发掘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践行“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版权所有 © 1998-2015
电话:057982298931 电子邮件:dyzj@zjnu.cn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 邮政编码:321004      管理登陆